1978年盛夏的一个午后,河南淅川县的一群孩童正在干涸的河床上嬉戏打闹。灼热的阳光炙烤着龟裂的土地牛牛配,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尘土气息。为首的男孩王小明正和伙伴们玩着捉迷藏,突然被一个凸起的硬物绊倒,整个人扑进了松软的沙土中。
哎哟!王小明揉着膝盖爬起来,突然注意到阳光下有什么东西在闪闪发亮。他蹲下身,拨开表面的浮土,一块泛着幽幽绿光的金属碎片映入眼帘。快来看!我找到宝贝了!他兴奋地招呼小伙伴们。
村里最见多识广的李家小子凑近一看,惊呼道:这像是爷爷说过的老物件!孩子们七手八脚地挖开周围的泥土,很快又发现了更多类似的碎片。意识到事情不简单,他们立即跑回村里报告。
展开剩余84%消息很快传到了村支书张建国耳中。当他看到那些青铜碎片时,双腿一软,差点跪倒在地。这...这是青铜器啊!他颤抖着声音说道,随即拨通了县文化馆的电话。
1978年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旱,让丹江水位降至历史最低点。原本波光粼粼的河面变成了龟裂的河床牛牛配,村民们不得不将牛羊赶到更远的草场放牧。孩子们则把干涸的河滩当成了天然的游乐场。
淅川县博物馆接到报告后,立即组建了由12人组成的考古队。队长李明带领团队赶到现场时,一眼就认出了这里的地形特征。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香严寺下寺遗址!他激动地对队员们说。原来,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库时,这座千年古寺就被淹没在了水下。
考古工作从发现青铜碎片的地点展开。由于长期浸泡,土层结构极不稳定,队员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推进。起初的挖掘并不顺利,直到第三天,一把青铜剑的出土让所有人精神为之一振。
看这纹饰,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工艺。队里的老专家王教授推了推眼镜说道。随着挖掘深入,更多珍贵文物重见天日:精美的玉璧、锈迹斑斑的铜镜、造型独特的陶俑...最令人惊叹的是一套保存完好的青铜编钟,轻轻敲击仍能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然而,当考古队终于找到主墓室时,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——一个巨大的盗洞赫然在目,周围散落着被破坏的文物残片。这盗洞起码有上百年历史了。王教授蹲下身牛牛配,捡起一块鎏金碎片叹息道。
就在大家失望之际,探测仪在侧室位置发出了尖锐的警报声。经过三天小心翼翼的清理,七尊气势恢宏的青铜大鼎重见天日。每尊鼎腹都铸有精美的蟠螭纹,鼎内壁还刻有清晰的铭文。
王子午作鼎...王教授颤抖着读出铭文,这是楚国王室的重器啊!经过考证,确认这是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庚的墓葬。这位在《左传》中多次出现的风云人物,其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。
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出土,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。但更令人唏嘘的是,在丹江口水库建设过程中,像这样被淹没的文化遗产不计其数。1958年开工的这项世纪工程,让湖北、河南两省数十万百姓离开了祖居之地。
老船工赵大爷回忆道:搬家那天,我特意装了瓶老井水带着。现在做梦还常听见丹江的浪声。据统计,仅淅川县就迁出36.7万人,许多村庄永远沉入了百米深的水底。
被淹没的不仅是民居,还有始建于唐代的香严寺下寺、楚国古都丹阳城遗址、保存完好的均州古城...最令人痛心的是,两座唐代琉璃塔因影响航道不得不被爆破拆除。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,抢救性发掘的文物不足总量的十分之一。
但这项工程带来的效益同样巨大。自建成以来,丹江口水库成功抵御了59次特大洪水,保护了下游近亿人口的安全。6台水电机组年发电量超50亿度,灌溉农田1800多万亩。2014年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,更让京津冀地区4000万人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。
当年搬走时确实舍不得。现在住在移民新村的李奶奶笑着说,但看到北京奥运会用的都是我们丹江的水,心里又特别自豪。国家对这些舍小家的移民也给予了特殊照顾,新建的村庄设施完善,不少人家都开起了农家乐。
如今,文物保护工作者仍在继续着水下考古。2017年,考古队利用先进设备,在80米深的水下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均州古城墙。那些沉睡在碧波之下的文明记忆,正等待着被重新唤醒。
站在丹江口大坝上远眺,浩渺的水面下埋葬着无数故事。这里既有因工程牺牲的文化瑰宝,也有百万移民的乡愁记忆,更承载着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治水兴邦的壮阔史诗。当清冽的丹江水通过1432公里的渠道流向北方时,这份跨越时空的奉献与传承,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丰金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