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军事统帅白起中金汇融,堪称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星。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一生征战沙场,从未尝过败绩,为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其中最为人称道的长平之战,不仅彻底击溃了当时唯一可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主力,更以坑杀降卒四十万的残酷手段震慑天下。然而令人唏嘘的是,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未能安享荣华,反而落得被赐剑自尽的悲惨结局。
与白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秦昭襄王对丞相范雎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宽容。正是这位与白起不和的丞相,在长平大捷后劝阻秦王继续进攻邯郸,致使秦国错失一举灭赵的良机。更令人费解的是,即便范雎举荐的将领郑安平率两万精锐投降赵国,王稽镇守河东失利,秦昭襄王都未对范雎加以责罚。这种对将相二人天差地别的态度,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?
展开剩余60%深入分析当时的局势,我们不难发现长平之战虽然以秦军大胜告终,但秦国自身也付出了惨重代价。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几乎掏空了秦国的国库,导致国内出现府库空虚的窘境。白起主张乘胜追击、直取邯郸的战略固然有其道理,但秦昭襄王却不得不考虑更为复杂的国际形势。即便赵国主力尽丧,魏、楚等强国仍保持观望态度,这些诸侯国随时可能联合抗秦。后来的邯郸之战确实印证了这一点——魏国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的联军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。
从这个角度看,秦军撤兵的决定或许并非单纯源于范雎对白起的嫉妒,而更多是出于现实考量。范雎实际上是为秦王提供了一个体面的撤军理由,巧妙地掩饰了秦国外交上的挫败。这种替君主分忧的做法,自然赢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。因此,即便范雎后续屡屡犯错,秦王仍能网开一面。
反观白起,在秦军接连失利之际仍坚持拒绝出战。这种态度在年近古稀的秦昭襄王看来,无异于对王权的公然挑战。更值得玩味的是白起的身世背景——他出身于楚国芈氏家族,正是被范雎扳倒的宣太后芈月一系的旧部。而当初提拔白起的,正是宣太后的弟弟、权倾朝野的魏冉。这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,加上白起在关键时刻的不合作态度,最终导致这位功勋将领走向了不归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丰金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