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八部门联合出了个方案明利配资端,字没多少,但懂行的都清楚分量不轻——L3级自动驾驶给了“有条件批准”生产准入,还特意强调要加快突破固态电池技术。
不少人第一时间就兴奋,觉得这下开车能彻底松开方向盘了,其实真没那么简单。
这个“有条件”可不是随便说说,本质就是画个圈让企业在里面测试,不是让车随便跑。
以前车企搞L3,要么在自家测试场闷头试,要么在少数路段申请临时牌照,现在相当于官方说“别藏着了,拿出来试,但我得盯着”。
这对产业链来说明利配资端,最关键的是给了“确定性”。主机厂过去几年在L2和L3之间折腾,砸了不少研发钱,却不知道产品啥时候能合规上路、啥时候能赚钱,就像装修好房子却拿不到房产证,心里总不踏实。
现在政策给了准信,哪怕不是最终结果,至少研发预算好批了,产品路线也清晰了。上游的激光雷达、高精地图企业更高兴,以前这些高端硬件是“选装”,主机厂怕法规不明不敢装,现在L3有了希望,这些硬件变“必装”的可能大了,订单、估值都有盼头。
但真正的难题还没解决,L3最大的坎不是技术,是伦理和法律。
车在L3模式下出事故,算刷手机的驾驶员的,还是算写代码的车企的?这个问题不解决,保险公司不敢出保单,交警没法定陨,法院也没法判案。
所以文件里才说要“推进道路交通安全、保险等法律法规的完善”,意思就是现在还不完善,得边试边改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专家也说了,相关标准还在制定,不是一两个标准就能搞定的明利配资端,短期内想开车不用操心,基本不可能。
再说说固态电池。如果L3是给车装“大脑”,那固态电池就是换个更强、更安全的“心脏”。现在的液态锂电池快到天花板了,能量密度快触到理论极限,续航想大幅提升很难,还老有自燃风险,都是液态电解液惹的祸。
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替代电解液,从根上解决安全问题,能量密度还能往400Wh/kg以上冲,到时候续航破1000公里不是问题。这对产业链影响比L3还大,甚至是颠覆性的。
做电解液、隔膜的传统企业,技术和设备可能都要重搞;而布局固态电解质、硅碳负极的企业,机遇就来了,资本会往里面涌,研发也敢砸钱。
宁德时代、比亚迪这些巨头更得紧张,既要守着现在的市场,还得砸钱抢下一代技术,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新玩家超过。国轩高科已经搞出全固态电池实验线,核心设备都是国内的,还开始装车测试。行业里一般认为,2027年前后能小批量生产,2030年就能大规模量产,接下来几年就是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整合的关键期。
把L3和固态电池放一起看,就能明白未来的车是什么样——它是个装着四个轮子、算力超强的移动智能终端。
“大脑”(L3芯片和算法)负责决策,“心脏”(固态电池)提供动力,缺一个都不行。没有长续航和安全,没人敢在车里睡觉办公;没有智能化,车还是个代步工具,固态电池的价值也发挥不出来。
政策同时推这两项技术,就是想打造下一代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,背后还有“车路云一体化”的长远规划,未来的车得和道路、云端实时传数据,这都需要5G、北斗系统、云计算撑着,所以这份文件影响的不只是汽车产业链,通信、交通基建、保险金融都会跟着改变。
普通人短期内感觉不到太多变化,三五年后有可能就不一样了——高速上会有更多车能自动跟车、变道,开车会轻松很多;电动车续航随便超1000公里,充电和加油一样快,也不用怕自燃。这不止是技术进步,更是生活方式的变,汽车会从交通工具变成“第三生活空间”。
华丰金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